

前言 大家好,我是世相派,这次给大家带来的是,最近外交圈的一个“反转大戏”,恐怕比你追的职场剧还刺激,德国外长瓦德富尔,之前还“端着架子”跟中国叫板,又是“踩”台湾问题红线,又是放话要借访华迫使中国让渡稀土、半导体利益,结果没等访成,就自己先找台阶推迟了。 推迟就推迟吧,现在反倒主动“求”着跟王毅主任通话,说想重新安排访华,这“变脸”简直赶上川剧绝活了,可能会有人疑惑,这德国外长到底是一时冲动说了硬话,还是后面发现“坑太大”填不上了?其实这里面藏着的利益博弈,比表面的外交辞令实在多了。
瓦德富尔“踩线”摆谱访华行程“甩锅”推迟 我先说说瓦德富尔当初是怎么“摆谱”的,他当时的言论特别有意思,典型的“又想当又想立”,一方面口口声声强调“德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”,听起来挺守规矩,可话锋一转就开始踩红线,抛出“不支持以武力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”的说法,这话说得“越界”了吧,台湾问题本就是中国的内政。 而且他不光在政治上挑事,还打着访华的旗号,准备在稀土、半导体这些关键领域施压,对此中方的态度很明确,这种“双标做法”绝对不能惯着,所以当时就安排了王毅主任跟他举行一场会谈。
其中会覆盖经贸、科技、人文等多个领域,态度却已经很明显了:错误立场不纠正,就别想谈更多,结果德方倒好,转头就对外放话,说因为中方没安排足够多的会谈,所以推迟10月底的访华行程,压根不提自己言论不当的事。
荷兰操作重创德汽链 德国外长的“摆谱翻车”,使得其被动局面就更明显了,而让德国更“坐不住”的,还得是荷兰在半导体领域捅的那一刀,直接把德国汽车业“赶到了墙角”,安世半导体真正的“王牌”,是车规级芯片的封装测试,在这个细分领域,它的产能可以说是绝对的“扛把子”。
简单说不管是宝马、奔驰还是大众,要造汽车芯片,最后都得经过安世的封装测试这一步,但就是这么一家关键企业,在9月被突然搞了波“骚操作”,荷兰政府以“国家安全”为借口,干预安世半导体的运营,直接剥夺了中国企业持有的相关股权,还强行更换了管理层。 这还不算完,10月份荷兰又加码,宣布停止向安世半导体在中国的工厂供应晶圆,晶圆是制造芯片的基础材料,没有它生产线分分钟就得停摆,荷兰这波操作,看似是针对中国企业,实则捅了全球汽车供应链的“腰子”。
德国汽车业被伤得最惨:德国汽车市场有三分之一都在中国,2024年德国车企在华销量超过480万辆,占其全球总销量的33.7%,更要命的是德国车用芯片,有13%依赖中国相关供应链,其中安世半导体的封装测试服务占了很大“比重”。
中德贸易深绑定瓦德富尔软态重启访华 中国商务部多次严正表态,要求荷方撤销这种错误措施,明确指出以国家安全为名,干预企业正常运营,严重破坏市场规则,更重要的是为了稳住全球供应链,中国很快就对符合条件的企业,启动了出口豁免。
只要是确实有需求的车企,经过审核就能正常拿到相关产品,安世半导体中国方面也站出来澄清,说目前的库存,足够保障年底前的合理需求,而且新产能的验证工作,已经进入关键阶段,从这里就能看出来,中国一直是全球供应链的维护者。 这跟荷兰那种动辄搞单边制裁的做法,完全不是一回事,其实瓦德富尔会主动“低头求通话”,说白了就是算清楚了利益账,跟中国硬扛,德国真的“扛不起”,中国可是德国最大贸易伙伴,这点不是德国单方面就能否认的。
所以瓦德富尔主动提出来要重新访华,在跟王毅主任通话的时候,态度也软了不少,王毅主任在通话里说的一段话特别走心,他提到中国当年是无条件支持两德统一的,德国人民经历过分裂的痛苦,应该比谁都清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多重要。 要知道当时的中国对其是无条件支持,现如今中国和德国之间,不仅有着贸易往来,在台湾问题上,更是有着类似的经历,德国没道理站在“对立面”,只需要发出支持“一个中国”的呼声,并不会让德国有什么损失,也能更好的和中国达成合作。
结论 我最后再总结一句:台湾问题是中国的红线,谁碰谁倒霉,而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是共同利益,谁破坏谁吃亏,德国外长的“变脸记”,已经把这两个道理讲得明明白白,国际社会也理应明白一个道理,支持“一个中国”原则才是正确的,不在全球贸易上搞事情,才不会引发全球“动荡”!
万隆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